这个暑期档,《南京照相馆》彻底火了。有人急眼了
这个暑期档,《南京照相馆》彻底火了。有人急眼了
这个暑期档,《南京照相馆》彻底火了。
从点映期开始口碑爆棚,到公映仅5天票房破5亿,豆瓣评分一路从8.5涨到8.6,最新的预测票房已经直冲32亿元。这不只是一次商业奇迹,更是一次集体记忆的唤醒和情绪的集中释放。
因为它讲的是南京大屠杀。
这个题材,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,都不是“历史”,而是刻进骨血的疼痛。电影用那些真实存在、教科书里也曾出现的历史照片,重新搭建起一段黑暗到令人窒息的记忆。
而这部影片的意义,也和那一张张照片一样明确:
在2025年今天,它提醒我们:历史不能忘,吾辈当自强。
真正的好电影,总会“惹事”
影片本身几乎无可挑剔——
剧本扎实、镜头克制、表演真诚、立意清晰。即使在整体低迷的暑期档,也像惊雷般震撼了整个市场。
但越是成功,越是有人坐不住了。
你可能已经猜到了,是谁破防了。
攻击潮从点映期就开始了
早在点映期,一批人就开始低分差评,评论区充斥着“拉踩式”言论——
•说电影质量不行,却说不出哪里不行;
•抓着“主旋律”三个字大做文章,试图一棒子打死所有国产历史题材;
•最荒唐的是,有人说:“这样的电影不该收费。”
试问一句,哪部纪录历史、讲述真相的作品,不是用无数人血汗换来的?它不收费,那谁来支持这些创作者继续把真实拍出来?
被“挑刺”的电影,真的有问题吗?
还有人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,罗列出“二十多个bug”,标题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:
《如果烂成这样都没人敢说,那中国电影真的完了》
点进去一看,这些所谓“漏洞”竟然是:
•“为什么短时间能建立感情?”
•“为什么孩子离开时哭?”
•“为什么两张通行证要互相让?”
……
这些,在电影中都有明确的剧情铺垫与情感递进。问题不在电影,而在某些人根本不想理解。
说到底,他们不是在批评电影,他们只是不希望这部电影成功。
日方反应,比想象的更快
就在电影热度不断攀升之际,日本驻上海总领馆于7月29日发出警告,提醒日侨警惕因电影引发的“反日情绪升级”。
这可以视为一种“官方破防”了。
一部国产影片让他们坐立不安,这何尝不是一种影响力的体现?
与此同时,日方网上也出现大量针对《南京照相馆》的讨论,核心归结为三个字:
“不承认。”
几十年过去了,有些人还是拒绝面对历史。
舆论攻击升级:水军疯狂出动
越到后面,反对声浪越失控。
•有人说,这电影会让主旋律成为“毒瘤”,挤压其他类型电影的发展;
•有人说,电影中表现日本侵略者暴行,是在“辱女”;
•更有人说,《南京照相馆》是在“煽动民族仇恨”。
这些言论简直荒谬至极。
电影中对受害女性的表现,极度克制,没有任何猎奇画面,连最基本的冲突镜头都点到为止。它没有博噱头,只是把该记住的东西还原出来。
但在这些人眼中,只要提到战争、提到侵略、提到真相,就是“仇恨”。
他们的逻辑很简单:你受害了,还不能记得太久。
导演申奥也被“围猎”
当这些人发现舆论无法左右观众时,开始将攻击目标转向电影主创。
导演申奥的个人社交账号被大量恶意评论、P图攻击,甚至有不堪入目的图片流入他的个人相册。
他们找不到导演任何黑点,只能靠污蔑、造谣、贴灵堂照这种极端方式发泄不满。
电影官方账号也未能幸免,一些剧照原图本是历史照片,反被污蔑为“恶意猎奇”。
这不是批评,是有组织的围攻。
历史的照片,现实的对照
电影中有这样一幕:
日本兵伪造照片,想用摆拍来掩盖屠杀真相。
现实中,某些人也在用网络舆论制造假象,试图抹去历史、颠倒黑白。
彼时彼刻,恰如今日。
但今天,我们不再沉默。也不会退让。
结语:真相越被攻击,越值得我们守护
《南京照相馆》已经不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。
它是一块试金石,照出谁真心热爱这片土地,谁又甘做他人代言人。
越是有人想捂住你的眼睛,就越说明这段历史必须被看见。
他们越是攻击、抹黑,观众越是买票、刷场。
正义从不靠怒吼争取,而是用行动守护。
既然32亿票房让你们破防了,那我们就让它冲上35亿、冲上40亿!
这不只是对一部电影的支持,而是对历史真相的捍卫,对民族尊严的回应。
接下来还有《731》《东极岛》……
我们不仅要拍让人热泪的电影,也要拍让敌人胆寒的真相。
凡是敌人反对的,我们就要坚定支持;
凡是敌人支持的,我们就要警惕分辨。
历史不容篡改,记忆不容稀释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只是开始。
相关资讯
评论
- 评论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