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长安的荔枝》票房破亿,看完后我只想说:电影圈烂片之王
《长安的荔枝》票房破亿,看完后我只想说:电影圈烂片之王
《长安的荔枝》自开启“点映模式”后,票房便如脱缰野马般一路飙升。
如今,影片仅上映第二天,票房就已成功破亿,以绝对优势稳坐榜首位置。
目前已上映的影片中,《聊斋:兰若寺》票房表现尚可,不过耗时八天才突破亿级门槛,与《长安的荔枝》相比,显然不在同一水准。
而姜文的《你行你上》差距则更为明显,上映两天票房仅3700万,成绩相去甚远。
照这个势头,《长安的荔枝》怕是要稳坐今年暑期档冠军之位了!
原本我对大鹏满怀期待,盼着他能把影版《长安的荔枝》打磨成精品。
可看完片子,只剩一声叹息:“电影圈,真的要烂透了!”
首先,咱们来聊聊影版《长安的荔枝》到底有哪些槽点!
作为一部“喜剧”,《长安的荔枝》在大鹏执导下,愣是让人笑不出来。
大家都清楚,这是部古装剧,可剧中人物的台词却满是现代味儿,看得人完全找不到古装剧该有的韵味。
尤其是李善德举着一张大饼对领导说“这饼太大了,我吃不下去”这段,实在让人反感。把这种现代烂梗硬塞进古装剧里,除了靠恶搞博眼球,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能让人发笑的地方。
一群人身着古装,肢体动作和台词却满是现代味儿,活脱脱成了一出流水账式的劣质小品!
这模样,压根对不起剧名里的“长安”二字。
再者,影片的特效镜头也相当拉胯——就拿剧中那些“悬崖峭壁”来说,假得简直让观众一眼就能看穿!
先不说找真实场景拍摄,最起码得让观众觉得“真”吧?不然看着太尴尬了,全程五毛钱特效,实在让人没法入戏。
同样是《长安的荔枝》,看看剧版的用心——无论是荔枝树的形态,还是运输途中的景致,剧组几乎都采用实地取景,观众看在眼里,只有一个感受:真实。
剧版的布景无论和小说是否一致,最起码透着真实感;反观影版,就显得粗糙太多。
连刘德华这样的大佬都请到了,难道还缺这点做特效的钱?
除此之外,大鹏在剧情构建上也很不合理——剧中李善德在路上遭遇伏击时,居然能直接从悬崖边爬上去,实在说不通。
况且故事背景设定在古代长安,虽说当时女性地位已有提升,但终究是封建社会,李善德身为朝廷官员,身份摆在那儿。
即便如此,大鹏还是硬加了段“夫人扇李善德耳光”的戏码——咱就是说,这剧情还能更离谱吗?
明白导演是想塑造李善德老实疼老婆的形象,但也犯不着用这种方式吧?古代朝廷官员被妻子当众扇耳光,还乖乖受着不敢反驳,这简直是在侮辱观众智商。
更离谱的是,挨了巴掌的李善德居然还说“玉婷,怎么这次打的轻了些”,夫人回嘴“我怕吵着孩子”。这般台词,除了强行搞笑,实在看不出半点意义。
如今的影视作品,仿佛不塞进些“女强男弱”的桥段,就证明不了男女主恩爱似的。
剧中那些Rap过场,导演自认为幽默,实则毫无趣味,纯属恶搞。
再看整体,影版《长安的荔枝》完完全全就是部流水账电影。
可就是这样一部片子,上映才两天票房就破了亿——看到这,我只剩一句话:电影圈,真的要烂透了!
今年五一档,电影市场热闹非凡,十余部影片激烈角逐。马丽领衔主演的《水饺皇后》宛如一匹黑马,自上映便势头强劲。从预售阶段开始,它就一路领跑,4月30日正式上映后更是一骑绝尘,连续6天斩获单日票房冠军,稳稳占据票房榜首之位。凭借超1.9亿元的档期票房,《水饺皇后》毫无悬念地摘下了今年五一档票房冠军的桂冠,最终在中国内地累计票房达153.7亿元,全球总票房突破158亿元,目前位居全球影史票房第5,还在持续发力,向着超越《泰坦尼克号》票房纪录全力冲刺。
《水饺皇后》真有吹嘘的那么好看?实则不然!这完完全全是一部充满商业气息的个人自传电影,打着传记旗号,实则更像一场自家水饺品牌的大型宣传。
影片里,诸多场景都在隐晦地为水饺质量背书。比如日本商人参观马丽饰演的臧健和的厨房时,那句“你家这厨房比大酒楼的还要干净”,看似简单的厨房夸赞,实则是在借他人之口,暗示水饺制作环境的卫生、可靠,这般直白的植入,实在让人出戏。与其说是在讲述创业故事,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品牌营销,真的很难让人沉浸于剧情之中。
这句台词简直就是赤裸裸的自吹自擂。大酒楼的饭菜口味或许因人而异,但在厨房卫生管理上,凭借完备的制度与严格的规范,肯定是达到合格标准的。一个小小的私厨,就算再怎么注重清洁,和大酒楼相提并论也太夸张了,根本不符合常理。
可就这样一部满是槽点的影片,居然斩获了如此高的票房,原因无他,正是因为主演马丽。凭借马丽在喜剧领域积攒的高人气与庞大粉丝基础,吸引了众多观众走进影院,让这部内容欠佳的作品在票房上风光无限,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下电影市场的一些非理性现象。
当下电影市场仿佛陷入了一种奇特的“怪圈”,似乎一部影片若想斩获高票房,就得邀请马丽、沈腾、雷佳音 这类观众熟悉的明星参演,然后炮制出一部流水线式的小品剧,如此便能在票房上大获成功。就拿贾玲执导并主演的《热辣滚烫》来说,这部电影几乎是照搬日本影片《百元之恋》的故事框架,仅仅是在细节上做了些本土化的处理,又加入了一些喜剧元素,便包装成一部新片推向市场。尽管如此,凭借着贾玲自身的人气以及一众喜剧大咖的加盟,该片在2024年春节档上映后,票房一路飙升,
轻松突破30亿,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,这不得不让人思考,电影票房的成功究竟是源于影片本身的质量,还是仅仅依赖于明星效应和套路化的制作模式。
大鹏这部《长安的荔枝》亦是如此,直接拿马伯庸的原著小说翻拍,连剧本都懒得过多琢磨,照搬现成的即可。
反观当下影视圈,“原创剧本”真是越来越稀缺了。
可张艺谋当年的《第二十条》,为何能引发那么大的反响呢?
张艺谋的《第二十条》,那可是正儿八经从真实案件出发,融入深刻思考精心改编而来,是原创剧本的上乘之作,影片围绕司法故事展开,深度挖掘人性与法理的碰撞,每个情节都充满对社会现实的洞察。可即便这样诚意满满的作品,票房成绩却不敌低成本翻拍的《热辣滚烫》。《热辣滚烫》翻拍自日本电影《百元之恋》,在剧情与创意上毫无新突破,仅仅依靠贾玲的明星效应和一些老套的喜剧桥段来吸引观众,如此对比,实在令人唏嘘。
如今的电影市场,似乎陷入一种怪圈,小品演员跨界当主角,配上烂俗的剧本,再加上铺天盖地的营销,就能轻松斩获高票房。就像去年沈腾、马丽主演的《抓娃娃》,以子女教育为主题,用荒诞喜剧的形式呈现,尽管影片对教育问题的探讨有一定深度,可本质上依旧是套路化的喜剧制作,没想到票房竟高达33亿,实在出乎我的意料,这也显出当下电影市场过度依赖明星和话题炒作,而忽略电影本身质量的乱象。
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,电影圈怕是很难再诞生真正高质量的作品了!
对于这样的现状,大家又有什么看法呢?
相关资讯
评论
- 评论加载中...